酉阳阳戏面具
2013-11-08
酉阳阳戏,亦称面具阳戏、脸壳戏,是一种集祭祀礼仪与戏剧艺术于一体的宗教色彩浓厚的民间戏剧,系酉阳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因独具特色而成为“一枝独秀”,被专家称为酉阳的“文化地理标志”。
酉阳阳戏源于上古时期的“傩仪”,既保留了傩戏的精华,又融合了地方土戏和花灯唱腔特色逐渐演变而来。据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风俗志》载:“凡咒舞求佑,只用男巫一二人或三四人。病愈还愿,谓之阳戏,则多至十余人,生旦净丑,袍帽冠服,无所不具,伪饰女旦亦居然梨园弟子,以色媚人者,盖巫风为淫风。”
酉阳阳戏起始流行于酉西一带,创始人为冉发兴、陈法林,无固定剧本,全凭口传心授。据阳戏艺人陈德禄介绍,祖辈口传的阳戏成型于唐朝,由唐太宗李世民倡导,在白马堂启教,供奉关胜帝君。
阳戏面具一般有7到32付不等,表演时依据人物形象的不同戴不同的面具。唱腔有:大王腔、生腔、亟相腔、皇生腔、元帅腔等以人物形象有各具不同的唱腔。所用乐器:鼓、锣、钹、勾锣、马锣等;曲牌有:【长路园】、【三起三落】、【三松三紧】、【一、二、三锤】、【吊五锤】等分九板十三腔。今在该县小河镇周围活跃着7个阳戏坛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地域性、特殊性,有自身的文化特点,保留了自己的本质特征。具有“歌舞求神、载人还愿”、“农忙务农、农闲从艺”等原生态文化形式及原始风貌。
摘选自《面具阳戏独一无二 成为酉阳的"文化地理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