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力量
2016-07-07
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在《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中提倡针对社会功能需求的“真正的、有意义的”设计。通过重新定义设计问题和要点,从社会的实际和大多数人的需要、地域文化和社区发展的需要提出设计目标,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促进重建文化认知和社会价值体系的再认知过程。
此次夏令营其中的一个研究着眼点在于传统民居与宗教建筑的关系,现代村镇与宗教建筑的现状,特别是针对传统藏学体系中工巧明与现代建筑与艺术的创新方法非常关注。通过对中世纪精神之都阿西西(ASSISI)的案例研究,结合项目组田野调查及访谈中发现的问题,希望藏区的城镇建设借助阿西西的成功案例,综合宗教信仰、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特色和成果,共同创造多元文化交融、和谐相生的“理想国”。
案例研究 Case study - ASSISI
建在山中的古镇阿西西于2000年被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原因正如其当选理由所叙述的,“它与它的文化景观和整个区域系统一起,构成了城市历史延续性的一个独特范例。”阿西西以其独特的历史,因宗教而闻名,由于对古镇的到位保护,实质今日仍然保持着古朴神圣的原貌迎接着世人的到访。
阿西西这座小镇有着许多的中世纪艺术杰作,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例如:圣方济各大教堂,意大利画家契马布埃、锡耶纳画家洛伦泽蒂、意大利画家西蒙尼·马丁尼、乔托等大师的绘画作品等。这些杰作使得阿西西古镇成为研究意大利和欧洲艺术和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
藏区聚落与宗教建筑
“聚落”(Settlement)指不同于城市和农村的居民点,它更指一定地域社会中人的生活和生存环境。理解藏区传统聚落的分布和特点,对于宗教信仰、宗教建筑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是一个聚落组成的核心,是藏族人民生活、生产、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精神支撑。
整个藏区的社会结构以宗教为中心,喇嘛教为藏区各阶层所接受,并逐步深入到藏族社会的各个领域,聚落的分布形式也是以寺庙为各种首要活动的运转中心而展开的,社会地位也受宗教信仰的影响。
(1)传统民居与宗教建筑关系
僧舍与寺庙
以色达为例,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即色达佛学院,常住的喇嘛有2 万多人,遇有佛事活动时人数还会增加,最多时可达4 万多人。因此这里也构成了数量繁多的僧舍和金碧辉煌寺庙交相辉映的聚落形式,将宗教事务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连绵数公里的山谷里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木棚屋,成千上万的喇嘛和尼姑就住在这些小木棚屋里。谷底和山梁上分布着几座寺庙和佛堂,建筑规模虽然不大,但装饰考究而辉煌;身披浆红色僧袍的喇嘛和尼姑来来往往。
村寨与宗教场所
宗教信仰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对于古老村寨的形成的影响是无形中渗入到每一处的,特别是对于全民信教的藏区聚落来说更为明显。寺庙、煨桑等宗教场所、活动,对于这里的每一位村民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宗教建筑在全聚落中的地位也是至高无上、统领全局的。因此在藏区传统村寨和宗教场所构成的聚落景观十分常见,且这些宗教场所处地理位置较高。
(2)现代村镇与宗教建筑现状与思考
项目组所到达的村镇均有现代化发展的趋势,随着大量的砖瓦水泥房替代木质房屋,新村镇的出现和存留的老寨也反映了藏区未来城镇建设中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聚落也会渐渐的增长、扩张。例如原有的耕地面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生存空间的不足导致的原有生存环境的恶化,村寨便分散一部分人口,重新开发新的耕地,开创新的家园,整个村寨演变的过程就如同细胞分裂一样,不断地向外发展延伸。又或是受不同的风俗文化影响、自然灾害,以及国家政策在不同时期的变革等不同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村寨受其外力的影响而变迁。
与此同时,藏族全民信奉藏传佛教,信仰至上,也形成了民居建筑环绕或趋向佛寺的状态。因此在政府及政策层面如何规划引导,同时不破坏当地文化宗教风貌,是摆在藏区村镇现代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