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OR-CSR

蒙区牧民收入情况分析

2016-10-27

长期以来,蒙区牧民以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业,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以售卖畜产品为主。分草场到户政策实施以后,牧民实现了定居生活,加上“人畜分离”工程的实施,使牧民摆脱了必须守着牲畜过日子的生活状态,牧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加上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外出务工,牧民收入来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牧区,畜牧业仍占牧民收入来源的主要部分,受多举措影响,牧区畜牧业效益大大提高。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牲畜疾病防治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保障了牧民发展畜牧业的基本环境;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兴起以及牧业龙头企业的入驻使得畜牧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同时增加了牧民就业机会;加上政府积极引导牧民走品种改良、科学养畜的路子,畜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

旅游业方面,牧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加上国家政策的引导,如今牧区改变了传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服务形式单一的旅游模式,更多的采用大景区带动家庭牧户游共同发展的方式,使家庭牧户游产业由单纯的服务型产业逐步成为一年四季的旅游产品,不受旅游淡旺季的约束,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饭店酒店娱乐设施的兴起,拓宽了牧民的收入渠道。

社会保障方面,政府提高了多项补助的水平,比如:禁牧补助由原来的每亩6元提高到了每亩7.5元,草畜平衡奖励由原来的1.5元每亩提高到了2.5元每亩,对于年收入低的常住牧户,发放600元的煤炭补贴等。另外,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也实施了各项惠牧政策,对于贫困牧户,采取了推进政策倾斜扶贫,整合行业资源扶贫,开展民生保障扶贫,加强素质提升扶贫,落实财政资金扶贫,引导社会参与扶贫等6项举措,精准扶贫,保障了贫困牧户的基本生活。

根据内蒙古统计局2015年呼伦贝尔人均收入以及内蒙古农牧民收入统计显示,2015年,呼伦贝尔牧区人均收入达24215元,而内蒙古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10776元,比2010年实际增长63.9%,增速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达1916元,在可支配收入中占比达17.8%,2015年内蒙古近39万农牧民在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实现就业,有213.6万户农牧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纯收入4829元,占比为44.8%,人均经营性总收入达到6158元,占比为57.4%,与2010年相比,占比大幅度下降,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250元,占比为20.9%。人均财产性收入425元,占比为3.9%。

巴根是鄂温克旗伊兰嘎查的牧民,人畜分离,巴根成了上班族,他家有十多头牛,三十多只羊,原来住土房,牛和羊都养在院子里,每天放羊放牛,给牛羊喂饲料,一年到头,如果肉价和奶制品价钱高还能剩点钱,如果市场行情不好就会赔钱。现在人畜分离了,他和妻子住在生活区内,牛羊住进了生产区,孩子住校,夫妻俩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于是,巴根找了两份工作,一个是烧锅炉,还有一个是在公社给牛羊加工饲料。这两份工作每个月给巴根带来了四千多块钱的收入,再加上妻子打工赚的钱,巴根家每个月能收入八千元左右。人畜分离了,很多人都出去工作了,如今肉和奶都卖不上价,这两年嘎查里又有了农牧业示范基地,还开了很多饭店,牧民就业的机会多了。他们不像原来那样厮守着牲畜了,也开始试着雇人管理牛羊。现在牧民中的很多人都工作、经商,跟外面的世界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