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OR-CSR

关于内蒙古牧区畜牧业生产风险的探析

2016-10-12

长期以来,牧民以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业,收入来源单一,畜牧业占牧民收入来源的主要部分。近几年来,受多举措影响,牧区畜牧业效益大大提高,首先,政府“十个全覆盖”政策以及各项畜牧业机械补贴政策使得牧区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牲畜疾病防治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另外,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兴起以及牧业龙头企业的入驻也使得畜牧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加上政府积极引导牧民走品种改良、科学养畜的路子,畜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尽管如此,牧区畜牧业生产依然面临着较大风险,并且亟待解决。

在牧区,自然灾害,牲畜或农作物疾病,以及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是都是牧民经常面临的风险。自然环境方面,蒙古牧区处于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高原地区,干旱和暴雪都是牧区经常面临的自然灾害,干旱导致牧草严重减产,暴雪导致牲畜过冬期大大延长且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畜牧业生产结构方面,牧区畜产品多为初加工产品,且品牌繁杂,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与进口畜产品比缺少竞争优势,另外,草原牧区地域广,居住分散,牛、羊牲畜家庭放牧生产方式仍然普遍,畜产品加工,收购产业带动辐射困难,分散经营抗风险能力低。

畜牧业基础设施方面,牧区天然饲养比例高,牲畜棚圈品质不高,加上通讯设施的不完善导致牧民对于极端气候感知不及时,信息滞后使得畜牧业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加上牧业的骆驼、马、牛、绵羊、山羊等'五畜'并没有相应的保险产品,一旦爆发疫病,牧民只能独自承受巨大损失。

牧民自身因素方面,蒙区牧民顺从“长生天”的自然生态理念较浓重,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很少有牧民会提前存款以备不时之需,一旦灾害发生,牧民大多依靠借贷,变卖资产,牲畜低价出栏等方式减少损失。

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努力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大产品品牌化建设,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牧民抗风险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生产结构方面,首先要充分发觉畜牧产品地标优势,加大与品牌化战略相匹配的相应的产品追溯认证体系,其次要做好风险预防和转移措施,采取拉紧供应链策略,加大力度发展畜牧业生产合作组织,提高牧民的组织化与合作化程度,实现资源互补,以畜牧业生产合作组织为载体,牧区畜牧业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充分整合畜牧业生产中饲养、科技服务、物流运输、仓储管理、订单处理、批发零售等产业链节点,降低牧区畜牧业生产成本,提高畜牧业收益水平。

生产结构方面,首先要充分发觉畜牧产品地标优势,加大与品牌化战略相匹配的相应的产品追溯认证体系,其次要做好风险预防和转移措施,采取拉紧供应链策略,加大力度发展畜牧业生产合作组织,提高牧民的组织化与合作化程度,实现资源互补。

以畜牧业生产合作组织为载体,牧区畜牧业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充分整合畜牧业生产中饲养、科技服务、物流运输、仓储管理、订单处理、批发零售等产业链节点,降低牧区畜牧业生产成本,提高畜牧业收益水平。基础设施方面,政府要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保证牧区饮水安全、解决牧区偏远牧户饮水困难的问题,完善牧区水利设施,同时进一步完善信息发布渠道,保证牧民及时知晓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另外,进一步落实畜牧业风险管理措施,开发针对“五畜”的保险产品也是很必要的。牧民自身观念方面,通过深入牧区宣传风险管理,风险规避知识和市场信息,提高牧民抗风险意识,同时增强其市场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