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OR-CSR

“新通道”里的中国老太太

2016-06-16

这样的老人,我们不知道全世界还有几个?她的离去可能伴随着一项传统手工艺巅峰的消逝,如果我们再不去做些什么,未来我们甚至会捕捉不到这项人类手工艺文明曾经的辉煌痕迹,这一切只能沦为民间的传说。

她太聪明了!简陋的生产条件;一个剪刀,一张烟盒纸,一位从未受过教育从未拿过笔,没有写过字的中国农村老太太随手便能剪出一个个漂亮的形象,图案,她所有的素材都是源自乡村日常生活。其作品所呈现的华丽技术、艺术创造力和艺术价值已经达到了顶尖的状态。

这位已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便是剪纸传人覃时清,如今她早已经不再是个人艺术修为达到最高峰的年龄了,由于身体的衰老,年轻时候的代表作如今已无法在老人的手中再现。

2006年,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季铁在一个展览上看到了老人的几篇剪纸,当时便深受震撼,感觉太神奇了,但是并未找到老人。直到2011年在与美克美家开展“新通道”项目合作时,才真正下很大功夫,花费很长的时间在通道旁边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老人。

覃时清老奶奶

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潘公凯教授在看到项目过程中制作的关于剪纸艺术的书后一直希望能拥有。因为他从来没有想到民间艺人可以做出如此华丽的手工艺品,而她的作品和技艺早已超出了民艺的范围。

老人虽然目前只是省级手工艺人,但是她的水平可以说是五六十年民间才出现了这么一位大师。其剪纸技术传承自其已经去世30年之久的婆婆,对于剪纸她目前还在继续坚持,这项技艺虽然她的儿媳妇也会,目前还难以达到老人的水平。

在通道,以刺绣工艺为依托的剪纸一旦脱离了人人衣必用绣的年代,就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扮演村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了,生计迫使年轻人走出村寨,剪纸在她们生活中已然不可能像在覃时清那一辈人中那样成为必然的一部分。

从每一个侗族妇女的领间袖口逐渐走向博物馆冰冷橱柜中的刺绣和剪纸,无可避免的见证了传统文化的没落。

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对于当代社会的社会价值正在接受挑战,其文化内涵正在受到解构,进而导致其现实生活中的非现实化,变为一种关于精神的记忆或物质的遗迹。

手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