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OR-CSR

为爱情,习练阳戏三十载

2016-03-1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500年前,《桃花源记》

白日脱下戏装你是农民,晚上穿上戏装便变身大艺术家——2013年,酉阳阳戏班成员生活日记。

“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酉阳”。1500多年前,东晋陶渊明把田园生活引进了中国诗坛,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渗透在艺术上,产生了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冲淡自然的美学风格。千百年来,他的品格,他的诗歌,他的田园,连同他的那份悠然,一并成为后世诗人与读者崇拜和研究的对象。其笔下的桃花源的安宁和乐、生活自由平等影响颇深。直至今日,在中国人们还是用桃花源来描述理想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据说经过多方面考证,大酉洞与陶渊明《桃花源记》原型相似。

70岁老人深入灵魂的爱情

80年代初,为了自己身患重病的妻子,这位偶尔做做木匠平时便下田务农的普通的农民冷定祥,在听到别人说跳戏可消灾祈福,妻子的病便会好转,于是决定开始正式学习阳戏。一坚持就是二三十年。

在他刚开始跳戏的一段时间内,妻子病情稍有好转,然而最终还是没能恢复。妻子弥留之际,一遍遍央求戏班的许宏焱老师傅好好教她家定祥跳戏。每每说到此,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忍不住去擦拭眼角的泪。

中年妻子的离世对老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发愿一定好好跳戏,以告慰亡妻在天之灵。在五十几岁的年纪才开始学习阳戏,难度非常大。目前老人的固定角色是旦角丫鬟,在阳戏中丫鬟是要求最高的角色之一,仅次于班主。需要生旦净丑无一不会,而且由于阳戏没有固定的舞台,走到哪里搭到哪里。随便在谁家的院子里,或在当地随地都是的水泥砖上插两根竹棍,幕布挂起,就可以开唱了。没有剧本,唱段旁白都靠演员临场发挥。没有导演,唱到哪里修改到哪里。在排练或是演出期间,围绕阳戏的一切都是不可预计的。所以老人等同于丫鬟兼编剧的职位,而能胜任编剧需要唱过所有的角色,同时把词全部背下来。目前老人所记得的戏词可以唱三天三夜不重复,同时可临时完成编排。我们很难具体衡量老人到底有多聪明,但是除了天赋和智商之外,对于一个五十岁才开始初学的老人来讲他必定在阳戏学习中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也花费了很大的精力。

如今老人是整个戏班最具威望的人之一。生旦净丑无一不会,尤其擅长旦角。加上学过武术,出演穆桂英等武旦,灵活轻巧又刚柔相济,将巾帼英雄的英武之气诠释的淋漓尽致。而且现在家庭条件也不错,但是每当子女提出续弦,他都反对,他想念自己的妻子,每每思念之深便开始唱戏。或许唱戏是他和已离世妻子的一种沟通方式,是唯一寄托怀念的渠道。对于他来讲阳戏是为了不让老人过于难过,妻子在病危之际为他找到了的一份寄托。再过十年,二十年,只要老人还活着,他终将继续唱下去。

戏班的每个成员都有他们自身令人动容的故事,每个人不仅仅是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在自身生活中也是一个鲜活的、真实的令人动容的角色。这些村民对阳戏的情感,他们对于艺术的执着和创造,他们那一身的技艺堪称大师,他们背后点点滴滴的故事相较于其身处的现实环境,更让人由衷心生敬佩和尊重,重新认知整个阳戏生态的价值。美克美家“酉歌行”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影像组通过一系列的可视化设计和微动交互影像装置,还原了白马坛戏班中的 9 位演员与4 位锣鼓手的演出和生活原型。

阳戏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