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怕它荒废、失传
2015-11-07
侗锦、木匠、铁匠、篾匠、花(雕刻)匠、陶工、织娘......曾几何时,我们生活的周围,这些手艺人,与我们密不可分。身上的服饰、手中的碗筷、家里的桌凳,大多出自他们之手。
只是,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传统手艺人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侗锦古称“纶织”,系侗族女性世代相传的纯手工织物,至今有逾2000年历史,是中国著名织锦之一,主要分布在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为中心的湘黔桂交界的侗族地区。侗锦图案大多取材动植物、器皿等造型,其反映侗族的审美情趣及追求天地和谐共存的文化心理极具民族风格,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受环境影响,12岁开始,粟田梅就开始跟随母亲学习织侗锦。“纺织时,腰上、腿上要绑着各色丝线和带子,脚踏手捋,吱吱悠悠,一方方侗锦就这样织成。”身着民族服饰的粟田梅说,侗锦的织造工艺复杂,一般要经过轧棉、纺纱、染纱、绞纱等十多道工序,最难的当属数纱。
“千丝万缕的丝线必须一根根数好、排好,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纺出的图案会失真,锦面会不平整。”粟田梅手扶斜架式织机说。然而,如此“国宝”级的侗锦,却一度面临无人传承的窘境。粟田梅透露,在过去,侗锦未进入市场流通,女性只有在出嫁等喜庆场合方才制作。加之有限的需求及复杂的制作工艺,大部分年轻人不会且不愿学习织造侗锦。有些家庭甚至将织机烧毁。
“这对技艺传承来说很不利,就怕荒废、失传。”身为侗锦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粟田梅忧心忡忡。“侗锦织造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不能丢了。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它,把它发扬光大。”只要有人学习,粟田梅都毫无保留地传授。“这些年,我经常带着年轻人到各地参加各类非遗展览,希望更多人认识侗锦这门技艺。”粟田梅表示,她将继续做好侗锦制作技艺的传承工作,将毕生所学潜心传授给侗锦爱好者,奠定侗锦的传承基础。
熟悉粟田梅的人都说,她是为侗锦编织而生的,侗锦世界带给她幸福快乐。她的邻居介绍粟田梅摆放织机的屋里常飘出悦耳的歌声:一路青山,一呀一路花,走进花丛中看侗家,花桥迎客摆呀摆米酒,鼓楼里传出来多好听的琵琶......
我们期待侗锦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民族的,即世界的!